top of page

一間證券公司的控訴

閒來與數間華資證券公司老闆共聚,話題總離不開本行,大家面對同一困境,就是過往數月,整體市場成交量雖無大跌,但是自已證券公司的生意卻大幅下滑,甚至比“沙士”時期更差,查根究底,得出以下結論。

1. 銀行競爭無孔不入,大客戶被高息票據(Equity linked note)引誘下離開,一去不返。客戶資金不是變成股票作長線投資,便是再投資在另一票據身上;細客戶被鼓勵買賣備兌認股證,經一個兩月買賣後,通常所餘無幾;

2. 證券公司因知道備兌認股證的殺傷力大和存在不公平競爭,為了保護客戶的財產所以不願意推銷,生意額自然比別人少;

3. 備兌認股證發行商每天都在電台和報章上大賣廣告,催谷認股證產品,並教投資者如何買賣認股證,令主流產品變成副產品,令真正投資者無所適從,只好離開市場;

4. 上兩個月缺乏新股上市,加上參與機會不及大型證券公司,融資貸款又有銀行競爭,借貸額受財政資源規則(FRR)嚴格監管,就算有客戶支持,也不敢放盡資源;

5. 經營成本不斷增加,以應付監管機構推出的新條例,如分析員監管法案、洗黑錢法案等;

6. 神經質的客戶,擔心小型證券公司財政有困難,無厘頭地轉倉至銀行,令客戶買少見少。

長此下去,中小型證券公司不是虧蝕擴大,便是轉盈為虧,被迫放棄經營,而香港金融市場將正式地國際化(英明朱上期談及的“國際化與媚外”)。因監管機構以保護外國投資者為先,大型的證券公司和銀行又以外資為主,本土從業員將全要看她們的鼻息作業,嗚呼哀哉!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