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香港銀行業得天獨厚

香港銀行近50年來在港府的一句「穩定金融市場」下,發展一帆風順,無風無浪。因為縱有風浪,也被轉嫁在市民和其他行業身上,證券業就是首當其衝,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。

回顧過去,從60年代的明德銀號及廣東信託商業銀行的擠提及停業開始,至80年代中英談判陷入僵局,市場出現海外信託銀行、永安銀行、恒隆銀行等等另一次擠提的銀行風暴,都是由於有關銀行們的經營不善,內部監管不足所致,但政府卻以「為了保障存戶利益」為理由加以援手,不惜提供擔保,為她們尋求新注資者;當亞洲金融風暴出現,各業自危,銀行們亦因為借貸過度,引致資產質素大降,那刻政府又想出以「按揭證券化」來幫助她們;今日當銀行感到單憑利息收入的基礎是不足夠,政府又容許她們挾著龐大的分行網及持有存戶存款等優勢,容許她們經營證券經紀業務、以至黃金、基金、債券等買賣。而在銀行有盈利的情況下,又任憑他們一句「商業決定」便大幅栽員,罔顧社會責任及公眾利益。

試想這在原本以自由經濟及不干擾政策稱譽的香港來說,銀行能夠這樣跨行業來競爭,對證券業來說是何等不公平的競爭 ! 兼且是行業的侵略行動,但偏偏在一業兩管下,她們卻成為不受管的一群。如果以銀行的財力雄厚便可兼營各業,真擔心有天香港賽馬會也可以經營銀行業務呢 !


bottom of page